摘要:切尔西能在世俱杯中意外问鼎冠军,背后有何深层次原因?主帅马雷斯卡继承了瓜迪奥拉传控足球的精髓,并且结合了边锋内托与中锋佩德罗或德拉普的灵活搭配,形成了与利物浦、热刺不同的新型边中结合战术,极大避免了曼联和曼城进攻效率低下的致命弱点。
在这场世俱杯决赛中,切尔西为何选用佩德罗而非德拉普担任首发中锋?很简单,因为德拉普的进球效率令人堪忧,类似曼城的哈兰德,在过去的赛季里,他的进球数也仅止步于一个。对比之下,佩德罗则表现出色,完全符合马雷斯卡对于“破门槌”的要求。而德拉普在夏季转会窗未能走出俱乐部,逐渐成为了切尔西的“包袱”。他那低效的进攻表现,使得他几乎无法进入主帅阿莫林的视野。
阿莫林当年曾亲自挑选过约克雷斯,这位葡超的攻击手不惜降薪转投阿森纳,明确表示与霍伊伦不愿共事。显然,约克雷斯对曼联的前景并不感兴趣,而是力求在英超赛场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一举动不仅印证了阿莫林的敏锐眼光,也暗示了他对于“单箭头中锋”的偏好。而对于曼联来说,霍伊伦依旧只能扮演“拉扯”对手、防守配合的角色。若能引进一名靠谱的强力中锋,或许曼联的前景会更具竞争力。
不难发现,阿莫林虽然为人争议,但却展现出与马雷斯卡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边锋-中锋”战术的选择上,阿莫林倾向于依赖全能中锋来打开局面,而马雷斯卡则更喜欢在这一点上灵活变通,选择了像佩德罗这样的快速反击型中锋,充分发挥其速度和进攻终结能力,带动球队进攻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特塔和马雷斯卡这两位年轻主帅,显然受到了瓜迪奥拉的影响。他们对于边锋内托、帕尔默以及萨卡的使用,不仅仅是依靠个人技术,而是注重这些球员的进球能力和进攻端的表现。相较之下,曼城的多库和萨维尼奥虽然拥有极强的突破能力,却常常缺乏实质性的进球输出,导致哈兰德在球队中缺乏有效支援。
曼市媒体曾多次报道,瓜迪奥拉对于利物浦的萨拉赫和热刺的孙兴慜并不青睐,因为这两位边锋的进球能力与助攻能力过于依赖个人能力,不符合瓜迪奥拉对多点开花、团队协作的理念。然而,这种单一的边锋观念显然存在局限性,曼城的进攻效率一度大幅下滑,尤其是在面对顶级对手时,球队的进攻变得更为死板和低效。
与曼城的困境相对,利物浦和热刺的边锋战术显然更加适应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利物浦和热刺的边锋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进球能力上都非常出色,结合了强力中锋的跑动与配合,迅速打穿对手防线。而切尔西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效的部署,佩德罗和德拉普的轮换有效提升了球队的进攻质量,为马雷斯卡的战术理念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不仅如此,曼联在当前的困境中显得相当无力。阿莫林虽然手握一批年轻球员,但球队的整体进攻效率与战术流畅性仍然存在较大短板。与之相对的是,切尔西和阿森纳在引进新援、加强球队实力方面做得相当到位。阿森纳急需引进像约克雷斯这样的强力中锋,以确保球队的纸面实力得到进一步平衡;而切尔西则依靠佩德罗和德拉普的轮换,成功为马雷斯卡的战术理念提供了更多保障。
最终,切尔西和曼联的区别在于马雷斯卡充分利用了内托等边锋的速度和进攻能力,而阿莫林则未能有效破解霍伊伦的进攻困境,曼联的运气似乎无法支撑他们走得更远。切尔西在世俱杯的成功,印证了他们在进攻体系和战术设计上的高度成熟,尤其是在新型边中结合的技战术上,成功避开了曼联和曼城在进攻端的低效弊端。
总之,英超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切尔西、阿森纳和利物浦的崛起,意味着曼联和曼城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术打法和球员选择。对于切尔西来说,佩德罗和德拉普的加入,以及马雷斯卡的战术灵活性,让他们成为了英超赛场上的新兴强队。而对于阿森纳而言,抓紧引进强力中锋,才能让他们真正具备挑战利物浦、切尔西的实力。英超的新赛季,注定将充满变数,球迷们的期待与激情也会在这场竞争中逐渐升温。